乐文小说网 > 那年1981全文阅读 > 632 城市套路深

632 城市套路深


  后世流行一句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如果不是吃亏吃多了,生不出这样的感悟。

  虽然“橘生淮南则为橘”,有些进城农民在城里滚打多了,渐渐地也变成了城里人的思维。

  “即与之化矣”,再也看不出原来老农民的行为风格。

  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进城以后生活大半辈子,说话办事,依然学不像地道的城市人。

  学不来城市人行事风格当中的“脸厚心黑”。

  就像二叔,进城时间也不短了。

  这些年在县城开门市,吃了不少防不胜防的亏,受到许多城里人的刁难和欺负。

  在摸爬滚打当中也长了很多见识,学到了很多心眼,并且能够识别基本的城市套路。

  也就是说,二叔在农村生活了四十年所积累的见识和心眼儿,不如进城几年学到的东西多。

  而且二叔他发现越不是玩意儿的城里人,过得越好。

  相反,城里也有老实善良的人,但那些人老实善良的坐地户往往日子过得很差。

  这让二叔常常跟儿子建东感慨。

  爷俩也是一直试图学坏,想把自己变得像城里人一样刻薄,冷酷,见利忘义,为富不仁……

  因为爷俩认为,只有变成那样的城里人,才能变得更有钱,才能过得更好。

  很明显,只有那样的城里人才能占到更多的便宜,获得更多的利益。

  只不过很可惜,爷俩都是在农村生活了数年的人,那种农民骨子里的善良,他们清除不掉。

  城里人的那一套,他们学不来。

  最多就是跟冷酷刻薄的城里人打交道的时候,多长个心眼儿罢了。

  可是,城里人的套路,太深了,而且日新月异,花样百出。

  进城农民中了旧的套路,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亏,学精了,殊不知新的套路又出来了,让人防不胜防。

  二叔就属于这类典型的进城农民。

  自以为已经学到了很多见识,摸透了城里人的套路,已经学得很精明。

  其实还差得远呢!

  比方说给全家人买户口,比方说给惠燕买合同工。

  在买户口,买合同工这些问题上,还是农民思维把他限制住了。

  就拿买户口来说吧,他以为自己的户口是花了钱的,官方承认的“非农业人口”,迁到城里那就跟城里人一样。

  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了。

  不疑有他!

  因为这事是官方承认的,也是村集体接收的,人家村集体不可能处心积虑去骗一个农民吧?

  他认为不可能。

  可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

  城关这些村里愿意接受农民花钱把户口迁过来,不过就是图了农民一口人那几千块钱。

  而且迁过来只不过就是把户口挂在村里,村里让外来人口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对村里一点坏处都没有。

  而且外来人口找村里办事,村干部还能趁机榨油,捞点好处。

  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所谓的买“劳动局合同”,这不过是某些企业的领导没把心思放在主营业务上,而是动了歪心思。

  炮制所谓的“劳动局备案合同”,通过收取高额保证金来招工。

  说白了,就是给临时工一个虚名,然后让临时工心甘情愿上交很多钱。

  领导拿这些钱来搞经营以及挥霍。

  至于以后企业能不能干下去,这些所谓的“合同工”何去何从,没人管!

  可二叔却是坚定地以为,惠燕进的是公家的厂子,而且签了“劳动局备案的合同”。

  合同啊,劳动局还备案啊,相当于惠燕的工作进了保险箱。

  那是永不失业的保证。

  而且二叔还相信厂里所说的,只要合同工续签几期之后,就有转成正式的可能。

  这个“转正”的肥皂泡大概是最吸引二叔的地方。

  要知道,“正式工”对于农民的诱惑有多大。

  二叔这五个孩子,老大建东,很明显只能是做买卖的命了。

  以后二叔老了,这个轮胎门市就是建东经营。

  老二建庆,考上技校就转成了城市户口,现在是经协的正式职工。

  二女儿惠玲去年考上师范,跟二仓一样,是大专,户口也转到了学校,毕业以后就是正式教师。

  小三儿建富今年刚考上大学,毕业后那就是妥妥的国家干部。

  也就是说,只有惠燕没考上,既没有正式工作,又是农村户口。

  对于二叔来说,惠燕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好容易有了这样一个可以买户口,买合同工的机会,二叔肯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握住。

  这也是绝大多数买户口、买合同工的农民的普遍心理。

  没别的,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好前程。

  所谓“需求造就了发明”,就是老农民们深深知道当农民的苦,他们强烈渴望自己的后代子女不要像祖辈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

  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跳出农门,变成城里人,有一个相对体面的身份,有一份相对舒适的工作。

  而那些发明卖户口、卖合同工的人,就是利用了农民们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挣个好前程的心理。

  让很多农民不惜血本,花光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下的血汗钱,用来买户口,买合同工。

  可是到头来,他们会发现买来的户口和合同工,其实不过是个正大光明的骗局。

  直钩钓鱼,愿者上钩。

  很明显,二叔现在已经被钓了,但他并不愿意直面这个现实。

  或者说,刚刚给全家买了户口,给惠燕买了合同工,二叔还沉浸在巨大的满足当中。

  还没意识到这其实是个骗局。

  即使大侄子刚刚做出的提醒,二叔十分不愿意听。

  他不愿面对绣品厂有一天也会倒闭的可能。

  甚至相当坚定地认为,即使绣品厂倒闭,但是因为有合同在,劳动局也会给惠燕另外安排工作。

  反正,所谓的“劳动局备案的合同”,在二叔看来那就是劳动局给出的“丹书铁券”。

  签了这类合同的工人,她们的工作从此就有了劳动局的保障。

  多么朴素的认知,多么一厢情愿的信仰啊!

  大仓说道:“二叔,你觉得签了劳动局备案的合同,劳动局就会一直负责惠燕的工作吗?”

  “那当然了。”二叔说道,“劳动局是什么单位?那是国家机关。

  别说是国家机关,就是跟个人签个合同,你也不敢违约。

  违约就是犯法了。

  劳动局备案了,到时候如果惠燕的工作出问题,劳动局能不管吗?”

  大仓简直有些无语了。

  自己的二叔,自己从小当父亲一样崇拜、依靠的人,没想到居然还有如此幼稚的一面。

  而且说起来,二叔在梁家河村,那也属于出类拔萃的能人了。

  从一开始他赶集当皮匠,就比死趴趴只知道种地的人强不少。

  日子过得在村里也算富裕。

  总体来说,算是村里出头露面的能人。

  可是一旦到了城里,这脑筋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https://www.xlwxww.cc/1541/1541114/11071176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