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局势四
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势
洪承畴也明白,郑王说这样的话,并不是为了取笑他,这个时候,他们没有那个心思。
郑王之所以这么说,是说松山之战,与而今一战的局势相似。
首先清军占据野战优势,却是防守一方,而夏军虽然没有野战优势,却是进攻一方,当然了,也不会什么都一样。一道运河就改变了很多战略形式,想截断夏军后路决计不是那么简单的。
“松山之战?”多尔衮说道:“王兄是同意这个办法了。”
松山之战,是而今满清大将共同的会议。明军倾国之兵,几乎将北方能战之兵都收刮干净了。最后一副家当。但是清廷也不容易,可以说满清凡是有名有姓大将都有参加送松山之战的经历。
对清廷来说,也能算得上倾国之兵。
“我听摄政王的。”郑王说道。
“好。”多尔衮说道:“既然如此,大军继续南下,让多铎先回来。在山东之地,与夏军好好做上一场。”
多尔衮议定之后,就按照这个思路来排兵布阵。
武兴三年秋。
初秋方起之时。
多铎再次渡过黄河。多尔衮沿着运河布防。夏军两路在徐州聚集。 一时间徐州城内外一片火红的旗帜,有焚天之意。罗玉龙在徐州校阅三年,随即北上,进入山东境内。
各路人马,分为数路,一并北上。夏清之间第一次战略决战之态,完全铺开了。
虽然各路人马纷纷扬扬,厮杀的好不热闹,但是真正决定这一战命运的,不是别的,就是这千里扬波的大运河。
故而在运河争夺之上,双方厮杀最为血腥。
对于运河,很多人都觉得,直接是一条河连接长江,其实远远不是那回事。从北京到长江,即便不管长江以南的运河河道,也有相当多的船闸,具体有八十多座。
而长江与运河相连的地方,就有一座。
运河之上,船闸最多的地方,就是山东境内,这一段运河被人称为闸河。
一道道船闸,调节水流,这才能保证大运河的畅通。
而此刻,用兵之时,大运河一道道的船闸,就成为一道道关卡,而山东也正是进入北方了,不仅仅是河流不如南方多,地势也高了不少,故而运河在这里狭窄了许多。
很多时候行船速度根本快不起来了。
这不,明清主力之间第一场大战就爆发了,不是别的地方。就是夏村。
夏
村名义上为一个村,其实可以看做一个小镇,一个依靠运河兴起的小镇。
因运河而起,也因运河而招惹了这一场大战,就在区区一个小镇附近,清军聚集了数万大军,与高杰数万大军对阵,因为战场被限制了,清军的骑兵优势一时间发挥不出来。
双方鏖战数日,几乎将夏村打成了白地。
清军这才缓缓的撤退了。
只是罗玉龙进驻夏村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夏村一个人了。夏村全盛之日,有数万人口,而今逃的逃,死的死,剩下不过是老弱病残。还有一些残垣断壁,别的什么的都没有了。
不过到了这里,罗玉龙发现一个新情况。
那就是清军对运河的破坏。
运河之中的所有辅佐设施,都被一一摧毁了,或者烧了成白地。
数日运河的河道,清军没有那个功夫,一一填平。但是即便如此,也给大军带来了很多麻烦。
最少山东段的运河必须重整。
之前看管运河的官员,乃至于河上的民夫,纤夫都不在了。这些事情都要维修。
罗玉龙与所有人商议之后,他决定坐镇夏村,并在夏村与徐州之间,建立粮仓,作为大军辎重重地。借着这里水道繁多的优势,限制清军骑兵的发挥。
而高杰依然带着本部人马,继续沿着运河猛攻。罗玉龙分出偏师出来,进入山东南部山区。
山东的烽火数日平息了,但是百姓对清廷的抵抗并没有完全结束,各部起事失败的残部,从四面八方的投奔罗玉龙。
其中最大的两部,一个是榆园军与于七两部人马。
罗玉龙大笔一挥,授以印信。榆园军与于七所部就成为大夏麾下将领,在这些地头蛇带路之下,山东各地,纷纷投降大夏,一时间山东一地,刚刚平息的叛乱,似乎有死灰复燃之态的。
如果说,与之前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之前起事的义军,打谁的旗号都有,而今的所有义军都打着一个旗号,这个旗号正是大夏的旗号。
这个时候,清廷兵力不足的状态越发明显了。
运河一线双方主力还在顶牛,这里打的没有一点花桥,刀枪奋击,火炮轰鸣,以人命换人命,清军多以汉军守寨,八旗作为机动力量,双方的伤亡都不小。只是这样的局面之下,多尔衮分不出多少士卒。
面对遍地烽火的状态。多尔衮不得不从各处调兵。
首先要调的就是陕西兵。
陕西本来就是从强兵的地方,而且豪格刚刚将西北重新平定
了一遍,大明的西北将门,有一个算一个,都投降了大清,再加上还有一些八旗重将驻守。能抽调十几万军队。
虽然多尔衮也知道遍及北方的叛乱,不可能不牵连到西北,但是依然要陕西派出援军。
只是,派出援军并不一定,就能到达。
襄阳镇高士衡发难了。
高士衡兵分两路,一路攻克武关道,直入关中,不过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没有多少人马。不过占据武关一带,就等于在关中站稳了脚跟了,孟乔芳也不得不派兵看管。
第二路,却是从汝宁转到洛阳,想要攻下洛阳的姿态。
但是这个时候洛阳是万万不能有失的。大部分陕西兵都被牵制到这里了。
高士衡这一路,由两湖直接供应粮草,之前准备西征的粮草全部转到这方面了。只是偏师只是偏师而已。这边仅仅是牵制而已。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东路。
不过,对多尔衮来说,并非全部都是坏消息。
还有一个好消息。
就是大同的消息。
而今的大同城,已经是一座死城了。
阿济格是一个狠人。真正狠起来,从来不分敌人与自己人的,他围住大同城之后,召来蒙古兵,将四方八方的百姓都抓了过来,在八旗士卒的督促之下,猛攻大同城。
昼夜不停。
但凡有敢后退的,八旗士卒就冲过去一刀。杀的干干净净的。进也是死,退也是死,自然有很多人反抗。
只是在八旗士卒严阵以待之下,想反抗又能反抗的了。
就在这样持久的进攻之下,大同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有城中将领献了一门,随即大队人马冲了进去。
顿兵之下,这么长的时间。阿济格早就恼怒非常了,自然下令屠城。
一时间大同城内,喊杀之声四起,这些八旗士卒与蒙古士卒杀起性来。什么也不管了,什么也不顾了,连献城的将领也被杀的干干净净的。整个大同杀成一片白地。
以至于到了最后满城尸体连收尸的人都没有。
幸好县衙死牢之中,有一些死囚没有被杀,就放他们出来,让他们收尸满城尸首。如此一来,大同城上下十几万,共赴黄泉。
忙完这里的事情,阿济格与蒙古骑兵汇合,带着大队人马,掉头南下。不过数日功夫,就进入山东境内,如此一来,满清的兵力几乎都到位了。有阿济格与蒙古各部在,一瞬间压制住了各地义军反叛。只是有一处他们压制不住。
(https://www.xlwxww.cc/1611/1611539/6418352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