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免费阅读 > 第176章 千万贯

第176章 千万贯


明远将“海事茶馆”交与戴朋兴之后,  当真放手不管,任由戴朋兴自己打理。

        刚开始时史尚还小小地为这间茶馆担了一把心,但很快就不得不佩服明远看人的眼光一流。

        “海事茶馆”隆重开业之后没多久,  就立即吸引来一大批海商,  有杭州本地的商人,  有泉州、广州、密州等地到此的商人,也有好些海上而来的胡商。

        这些人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坐在茶馆中,谈天说地,  交流信息。很快只靠戴朋兴的浑家一人就忙不过来了,又从杭州城里专门请来了一名厨子,  专门烹饪些主食,  让聚在此地的海商在交流信息之余,也能填填肚子。

        据海商们说,  这间“海事茶馆”的店内装潢,  令他们一入内,  便感到这就是属于他们海商的地方。

        墙上悬挂的海疆图,各处摆放的大小船只模型,都令海商们感到非常亲切。

        而茶馆内那面被漆成黑色的木板,  如今是海商们最重要的,  交流信息的工具。

        戴朋兴每天都会把进港和出港的船只数量标在黑板上,  然后将海商们有意收购的商品品类记在左边,  将有意抛售的品类记在右边。

        他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到此的海商们迅速了解市场行情。

        很快,这里出没的客人就不止是跑海路的商人,连有意对外出售货品,  或是做转口贸易生意的本地商人,  闻讯也都来了,  人人都想从这里了解他们最关心的信息。

        这样一来,当第一份《海事新闻》刊印出来,摆在“海事茶馆”中发售的时候,立即供不应求,不得已,又加印了200份。

        除了每三日一刊的《海事新闻》之外,明远陈放在茶馆里的《航海书》也非常受欢迎。

        不少海商带着他们的船长和大副,赶来这茶馆里借阅这本《航海书》以及沈括所作的《增补版》,甚至还有人将自己船上的观星和指北仪器都从船上拆下来,带到这里,与书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做对照。

        “这真是好东西!”

        海商们提到这本《航海书》都赞不绝口:“若是将上面的经验都记牢了,不止行船要快上几分,怕是还能少好些事故。”

        唯一令人感到不便的是,这套《航海书》只有一册,放在“海事茶馆”里,只能现场借阅,并不出借。

        顿时有海商通过戴朋兴建议明远排版印刷——更多的海商表示同意:他们声称,哪怕再贵,也一定要买一套回去,这都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重要的技术与经验。

        明远这边当然没问题:《航海书》放在海事茶馆里,原本就是为了吸引海商来此聚会。现在海商已经全都来了,《航海书》难道还有必要作为“孤本”存在吗?

        于是明远决定,出版这本《航海书》的汉语译本,连同沈括所做磁力学原理在内,作为“增补”。

        待到译本付梓印刷时,经常到这“海事茶馆”做客的海商们纷纷解囊,连胡商也不例外——他们表示,将这汉语版本的《航海书》带回去之后,自会找懂得汉语的人士,译成自己的文字。

        因为这套《航海书》是明远主持印制的,这些胡商还主动给书籍名字加了两个字:《中华航海书》。

        明远:效果有点出乎意料啊。

        不过,这本书籍本就是他花钱请人翻译成为汉语,而后又请了沈括,不仅增补了内容,还校正了原书中两处明显的谬误。

        因此可以说,中华人士对这本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既然海商们主动将其冠名“中华航海书”,明远也就笑纳了。

        除了《航海书》的付梓印刷是一件大事以外,戴朋兴那里,也按照明远的要求,收集了不少海外风土人情的信息,杂七杂八的都一概记了下来。

        有趣的是,海商们口头叙述的这些信息里,很快就同时出现了非虚构与虚构的两种信息。

        有些是能与海疆图一一对上号的海外王国与海港的信息,也有些是海商们口中所传说的“仙山”。

        戴朋兴因为受明远所托,连海商们所讲的这些“故事”也都全方位地记了下来。

        但他人很聪明,自己主动做了一个筛选:听起来不那么靠谱,像是传说故事的,都专门整理成了一个集子交给明远。

        明远闲来无事,抽空一翻,见那集子里全都是听过的地名和人名:萨桑王国、山鲁佐德、神灯、阿拉丁……

        他忍不住以手扶额。

        老天爷,这《一千零一夜》1的故事,这么早就已经出现了吗?

        不过,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

        最近汴京那里的朱家桥瓦子,正在探索排演新的“新式杂剧”。他们如今要人才有人才,要舞美有舞美,唯一缺的就是好的脚本。

        明远遥想一下,若是将海外的故事也搬上汴京的勾栏大舞台,是不是又能给渐渐习惯了新式杂剧的汴京市民又注入一剂新鲜?

        只不过,这件事不能由戴朋兴来做。

        一来戴朋兴忙于收集和整理海商之间的商品信息,二来他本不是文学造诣深厚之士,记故事用的都是大白话,易懂是易懂了,但缺乏美感。

        明远想了想,自然是去向杭州府学内,苏轼挂名社长的“文学社”求援。

        而秦观现在正由苏轼“委托”,主持“文学社”的日常工作——日常不过是写唱和应酬,和韵写诗之类的活动,时间久了也闷。

        现在秦观听说明远想要将“一千零一夜”的海外故事,改编成为用中华方式表达的杂剧——这个工作特别具有挑战性,比之前的“文学社”日常要有趣得太多。

        秦观:怎么竟有这种好事?

        于是他便一头扎了进去,立志要将这些充满异域情调的故事,改编成为唱词优美、故事流畅的杂剧脚本……为此,他经常向达伊尔和夏塞里奥请教。

        于是,奇特的对话经常在年轻文士与夷人海商之间发生。

        秦观:“西方的春天有什么样的风景?也有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吗?”

        达伊尔与夏塞里奥:“鱼……鱼丝切片?不,我们那里的鱼不用切丝切片就能直接被晒成鱼干了。”

        秦观:……

        “大食的油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人们看不见里面躲着的灯神?”

        达伊尔:“这……简单,窝来给您画一个!”

        等到达伊尔将简笔画画成,秦观皱着眉头问:“你确定,这是灯,不是茶壶?”

        达伊尔与夏塞里奥对视一眼,纷纷点头:“是个……浩主意!”

        他们在中国待久了,都觉得用大食油灯用来沏茶没准也可以。

        秦观:“啊这……”

        ——拜托你们,都严肃一点点啊!

        可怜的秦观在心中呐喊。

        明远有时路过文学社,见到秦观身边满桌放着的稿纸和绘制的道具图样,粗粗看了一圈,便点头赞许:“跟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少游兄,干得不错。”

        秦观:谢谢……我原以为这些都是常人做梦也想不到的。

        不过明远下一句话令秦观仿佛打满了鸡血,马上振作起来。

        “等完成这一部分,我就为少游兄结算润笔费!”

        初秋时节,沈括除了孝,去汴京述职去了。在那之前,明远也是一样,为他结了一大笔润笔费。沈括拿回去尽数上交,竟然破天荒得了妻子几句夸奖和殷殷期许,令他上京述职也多出几分底气来。

        远在西北边陲,渭源堡中,种建中很快就收到了明远的建议。

        明远信中还附上了沈括所建议的详细制图方法。这些方法里,除了有详细讲述如何用木板和其它材料,制作立体舆图;还有利用“飞鸟图”,减少因为地貌变化而造成的视觉误差等重要的制图原理。

        种建中见信马上回复——这次,他的回信不到十六天抵达了杭州。

        明远一瞧各个“中转站”所盖的时间戳,发现这次是渭源堡到京兆府那段又快了一点。

        主要原因是,明远因为心急,便命京兆府的“邮递站点”,派出专人,为他与种建中之间的往来信件特地跑了一趟,到了渭源,又等到种建中的回信之后,立即赶回长安城,于是又将信件的“投递”时间缩短了几天。

        明远忍不住想:他这民间的快递公司,速度竟然快过了军中的“急脚递”?

        或许以后应该建议王安石,把一部分公文往来传递的工作也交给私人的快递企业才对啊。

        他一面想一面拆开信件,种建中在信上告诉他,来信已收讫。王韶那边对明远提的建议相当赏识,他也很感激明远想得如此周到,竟然还找到了有这方面专长的“能人”,提供了制作沙盘的技术指导。

        “不愧是我家小远。”

        信中种建中用龙飞凤舞、力透纸背的大字表达信中的感激。

        明远看着信上的这些文字,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按照种建中所说,一顷四十七亩的荒田之事,王韶就打算用这个方法将李若愚这等愚宦都顶回去——但是这不着急,因为王韶管那件事就叫做“扯皮”,且得扯上一阵。

        真正重要的,则是用明远说的方法,将河湟一带的地形做成“沙盘”,做得尽量精准,以帮助戍边的将领们作出精准的军事判断。

        “说得对!”

        明远忍不住掩信而笑,心想师兄还是分得清主次的,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糊弄糊弄就行了的。

        他再看那信的结尾,说是前一阵子横渠书院那里有人给种建中送来了一样东西。但按照种建中的猜测,这个应当是明远当年路过横渠时,指点横渠镇的铁匠做的。

        吕大临还特地记下了这件东西的做法,明远收到东西之后,自行寻找铁匠,应当能很顺利地将其复制出来。

        “横渠镇的铁匠……”

        连明远自己的印象都不深了,于是他将信将疑地去打开随信寄来的小包裹。

        “当”的一声,一个黄铜色的,圆柱形的小东西从包裹中掉出,落在地上。

        明远将东西捡起来,举至眼前。

        这时史尚刚好进来,见到明远的时候,察觉明远脸上的笑容已经满满的快要溢出来了。

        “明郎君这是……收到种官人的信了?”

        史尚笑着猜测。

        “是——而且我还收到了两年前在横渠镇时,旁人允诺我要做出来的东西。”

        明远将手里的东西举起来给史尚看。

        史尚见这是一个将细细的铜丝,均匀地卷成螺旋状的器物。除了着东西表面铜色明亮之外,史尚完全看不出这东西有什么特别,又有什么作用。

        明远却笑得格外欢畅,冲史尚说:“果然,工匠的一诺值千金。”

        他轻轻托起手中的黄铜物件,笑道:“这是一位郑铁匠答应过我,终有一天会替我做出来的‘弹簧’。”

        “这东西价值千金!”

        史尚有些发呆。

        小小的,圆圆的,用细铜丝均匀绕起的物件,看起来毫无特别,他完全没想到明远竟会说它价值千金。

        但绝大多数时候,明远对于物品价值的判断都是基本准确的——史尚迅速接受了这个结论,并且指着随信而来的小包裹说:“郎君,这里面似乎还有一件物品。”

        明远倒是没料到这个,惊讶了一声,道:“还有?”

        他连忙打开那枚包裹,只见里面是一团片状铜条。铜条厚薄均匀,紧紧地卷成了一团。

        “这是……”

        明远的声音竟不自觉地发颤。

        “——发条!”

        这……

        这加在一起,就真的不止千金了。

        更何况,现在是在他最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


  (https://www.xlwxww.cc/2630/2630696/452157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