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免费阅读 > 第153章 千万贯

第153章 千万贯


端午节前后,  汴京城中天气已经热了起来。

        午后,官家赵顼穿着便服,坐在御苑中一株参天巨树之下见王安石与王珪这两名参政。

        宫中远远地传来一阵蝉鸣声,  令人越发觉得这御苑里清净。

        殊不知,此前已有宫中戍卫们与几名太监一道,用长长的竹竿在这株巨树上“粘”了一遍知了,才有了现在赵顼能清清静静地与臣子们说话。

        皇家的任何“小事”,都有大量人力在背后无声无息地劳作。

        文彦博今日告病未来,赵顼惯例先问过文彦博的病,  又命石得一去探病。

        石得一一去,赵顼身边只有二王,御苑树下的气氛更加轻松。

        赵顼先是想起了司马光此前辞去永兴军知军的职务,  要求返回洛阳编《资治通鉴》,  他问起王安石:“司马君实已至洛阳否?”

        王安石略微有些郁闷:司马光眼看着新党在赵顼的扶植之下独大,便自请回洛阳编书。而且在洛阳给自己建了一座园子,叫做“独乐园”,取“众乐乐不如独乐乐”之意。

        但官家问起,王安石也只能应道:“听说已在洛阳,专为修史建了一座园子。”

        赵顼便悠然神往:“司马君实为了编《资治通鉴》,竟专为自己修一座园子……若是朕有机会前往西京,  当去司马君实园中作客,看看是什么样的园林,能让司马君实能静下心作出史学巨著来。”

        王安石沉默了。

        他在心中默默算了算自家的财力,  觉得好像这辈子也没机会在老家给自己修园子1。

        这时王珪见年轻的官家不会聊天,直接把天给聊死了,  便岔开话题,  道:“臣前日听说,  唐坰去开封府告状了。”

        赵顼立即抛下了对司马光的想念,转向王珪,笑问道:“哦?没想到朕的监察御史,也会去开封府告状?”

        王珪含笑点头称是。

        “所出告的是何人,所告何事?”

        “告的是那位揽下‘山阳-汴京公路’修建的少年人明远。”

        听见“明远”二字,赵顼一下子又来了精神——这位年轻官家对名字很敏感,听见自己关注过的人物都会提起兴趣。

        “唐坰因何要告明远。”

        “唐坰向开封府检举,说是明远不过一普通富户少年,一下子要出资60万贯,修建‘山阳-汴京公路’,实在太骇人听闻。”

        “60万贯!”

        赵顼脸上的表情也说明了这“骇人听闻”的程度。

        若是他治下随随便便一名富户之子,便能拿出这么多钱……

        赵顼想象自己大内府库里的账目,他突然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好像也不比寻常人好多少。

        “官家莫不是与唐坰一样,以为那明远要一人独立承担这60万贯?”

        王珪笑道。

        王安石忍不住也微弯了嘴角。

        赵顼:“那不然呢?”

        他记得这是朝议“公路收费法”僵持不下,无法得出结论时,提出的折中措施,先建“山阳-汴京公路”以观后效。

        只是赵顼也没想到,山阳镇到汴京城不过二十里许,造价竟然要60万贯。

        他更加不管相信,这60万贯,竟然能由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少年一人独力付出。

        王珪笑道:“陛下,那少年邀了汴京城中的数家大商户一起入股。好多家一起出了60万贯。”

        赵顼一听高兴了。

        “朕国中竟有这许多商家,深明大义,愿出资为国筑路?还是说那姓明的少年舌灿莲花,能够一一说得这些商户解囊?”

        王珪与王安石听得都脑后有汗。

        皇帝难道忘了,是他金口玉言,允许了这条公路“收费”。而且筑路的一方会事先把道路途径的所有土地都买下,所以说,商户们根本就不是什么“为国筑路”,而是“为利筑路”。

        王安石只能委婉提醒:“或许商户们都知道此路筑成,会有回报吧!”

        “商户们不止是能从道上车马那里收取一部分费用,也便于自家货物加快运输,一举数得。”

        “原来如此!”

        赵顼不算是个蠢人,一点他就都明白了。

        一条公路,竟能将京城那么多家大商户拧成一股绳,纷纷出钱出人来建一条道路。这在以前刻从未有过。

        究其道理,应该还是在于“准予收费”四个字上。

        想通这一点,赵顼顿时叹道:“李觏2所言不错:‘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李觏是庆历年间的江西大儒,与王安石交好。王安石新法受李觏的极大启发。

        此刻赵顼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顿时也想起李觏的理论。

        “果然,敢于言利,民间便立即有所动作。”

        这比起那些道学家表面上不许谈“利”与“欲”,赵顼恐怕更欣赏李觏提出的“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须知,这条公路的所带来的“利”之中,还有一条:开封府会对公路所收之往来车马费再抽一成的税收。

        如此一来,汴京百姓实际上又受益了。因为开封府收取下辖税收,多用于民生,如那“潜火队”、各街坊中的公井,以及开封府的差役与弓手的薪资等等。

        这一番话谈下来,赵顼觉得很舒服:只要能为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多颁一条新法自然是不在话下。

        只是他还有一事想要问王安石:“这‘公路收费法’,也是这明远首先向王卿建议的吗?”

        王珪看向王安石,王安石颔首说是。

        其实,明远向王安石和王雱提的建议远不止这么些。他建议将更多道路一类的工程交给私人来承担,官府起到监督作用,等建好之后再“验收”。

        按照明远所说,这样可以最高效率地组织起民间蕴藏的“生产力”,并且避免官员以公谋私的发生。

        只是以王安石对赵顼的了解,觉得这些对这位年轻的官家而言,好似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王安石决定,还是再多做一些铺垫,再与这位官家讲讲这些道理也不迟。

        但是,赵顼却微微抬起头,对“明远”此人,起了悠然神往之心。

        “朕想要见一见这个明远。”

        赵顼问王安石:“不知介甫可否安排?”

        王安石十分震惊。

        毕竟明远年轻轻轻,又未及冠,而且还是个白身。

        他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有钱!

        当然了,还有一脑袋的奇思妙想,都是与他的“钱”有关的。

        难得官家竟然想见这么一位人物。

        但王安石很遗憾地告诉赵顼:“陛下,据犬子说,这位明远,已经离京了。”

        李白有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3

        如今早已过了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日子,柳条也早已青了。

        但明远还是见识到了汴京人民送人别离时的阵势。

        他好死不死,选择了与苏轼一起出京。

        苏轼是那样名满天下的人物,出京时友人送行的场面,是明远完全不能比的——

        从汴京城门口,每隔十里,就有一座“送客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长亭”。人们便在这里为苏轼饯行。饯行时不仅要饮酒,还要赋诗。

        苏轼的书童一会儿忙着为主人研墨,一会儿忙着将主人朋友所赠的“墨宝”都收起来。

        而这样的场景,每十里就会重复一遍。

        明远与薛绍彭并肩,站在距离长亭不远的地方,望着远处,苏轼豪饮一盅水酒,然后撮襟为笔,在纸上挥毫的情形。

        明远心想:子瞻公这是第几件衣裳了?

        当然,十里长亭送别,意味着关系越铁,送别的人就送得越远。

        眼看着苏轼面前的朋友渐渐辞去,呈指数级的减少,明远身边,几乎始终保持着相等的人数——始终是那么几位,但都是挚友。

        “远之,原以为这次入京,能好好与你聚一聚的。没曾想我成日被拘在国子监里,竟没能见上几面。”

        薛绍彭今日特地请了假,出城相送,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我想,这阵子家中大人应该也了解了,我就不是个考进士的料。”薛绍彭挠挠头,“想必再过一阵子大人应当也绝望了,那时就能放我出来——远之,到那时我去杭州找你!”

        明远:额——

        他已经凭空想象出了,薛绍彭在国子监中“躺平”的样子。

        但据明远对朋友的了解,薛绍彭确实不太适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他的性格过于天真,为人又太过热忱,特别容易掏心掏肺。

        再加上那优秀的艺术造诣和理解力,明远觉得薛绍彭还是和米芾一样,终身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醉心艺术,恐怕对他们俩都好。

        不过,想来这次,三司使薛向将儿子招至身边,应该也看清了儿子的秉性,想必不久就会有决断。

        远处站着的米芾默默无言。他在明远身边时一向寡言少语,可是现在,他只是站在那里,就能让人感受到这年轻小郎君的依恋。

        毕竟明远是将他从精神紧张的洁癖习惯里捞出来的人。

        王雱送到这里,却因为公务繁多,实在不得不离开了。

        他为人倨傲却洒脱,冲着明远长长一揖,道:“远之,来日必将重见,如今各自珍重。”

        明远亦是一揖:“元泽兄,多保重身体!”

        王雱哈哈一笑,也未再有那些吟诗作对之事,只带着伴当上马,冲明远挥挥手,回城去也。

        明远与所有来相送的友人们作别——

        “友友们,这都已经送出了二十里了。再这样下去,今晚我又可以回汴京城住宿了。”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薛绍彭等人都上来与明远郑重道别。

        “只可惜种彝叔与贺方回临时被曾孝宽召去处理急务,否则……”

        戴着眼镜的李格非惋惜地叹道。

        否则他们这一伙儿铁杆好友,现在就是整整齐齐的。

        明远也觉得遗憾。

        偏偏还有一种遗憾,藏在心头似乎始终不能说。

        他多想要再见种建中一面——他刚才有无数话要讲,可人在眼前的时候,就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就连跟在明远身后的向华,也耷拉着脑袋,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终于到了要告别的时候——明远与每一个人拱手作别,相邀来年,汴京或是杭州再见。

        苏轼那边这时也送得差不多了,而苏大文豪此刻也有了七八分醉意。

        明远和苏轼的伴当赶紧一起,将这位“好酒却无量”的“苏仙”勉勉强强扶上马。

        苏轼在马背上歪歪倒倒的,明远在想,要不要干脆将苏轼扶进大车中。

        他们一起出发,随行的几辆装着行李的大车和苏轼的家眷仆从等一起,已经先走了。如今只有一辆车驾在明远和苏轼身边。

        却见苏轼忽然在马上直起身,攥住马缰,高声吟诵道:“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霜4——”

        明远心中回荡起强烈的同感。

        汴京城当真在他的生命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在这里结识朋友、铺开事业,更认清了自己在这个时空里活着的意义。

        苏轼高声抒情之后,又放低了声量,似乎在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般诵道:“海阔天遥,未知何处是潇湘4……”

        明远一时为词意所感,双眼酸涩,不忍心回顾。

        如果回顾,他真的很怕自己会在这城外二十里的劳劳亭畔,站上一辈子,等那个人——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4。”

        明远自行上马,用力握住马缰,微闭双眼,一时间只觉得对这座城市、对那个人的思念就像是路边青绿色的杂草一般,无边无际地蔓延开,心里却好生荒凉。

        他一时只恨,恨自己文墨浅薄,腹内草莽。

        古人思念起来,能作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4这样的句子。

        偏偏他这没有文化的现代人就只能形容:“草——一种植物!”


  (https://www.xlwxww.cc/2630/2630696/462087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