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九十五章 夺情
襄阳被反贼攻陷了,洛阳也被反贼攻陷了;
襄王被反贼给杀了,福王也被反贼给杀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病不起,五省总督吴振缨畏敌不前,西北五省形势急转直下。
崇祯仿佛明白了,温体仁这家伙靠不住啊,张凤翼和吴振缨这两个家伙更靠不住。
这个时候,他还没空考虑温体仁的问题,因为西北五省形势已经糜烂不堪,不光襄阳和洛阳被反贼攻克,山西和陕西的反贼也日益猖狂,很多州县被反贼劫掠一空,皇室宗亲和地方官员几乎被反贼屠戮殆尽,再不去管,反贼真的要翻天了!
问题,这会儿张斌被陷在辽东动不了,张凤翼和吴振缨又靠不住,怎么办呢?
崇祯冥思苦想了一阵,还真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者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杨嗣昌。
杨嗣昌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都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户部新饷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个管钱的,崇祯为什么想着他能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别急,这只是天启二年之前杨嗣昌的履历,到天启二年,杨嗣昌见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朝中忠良正逐渐被其残害,干脆称病请辞,返乡隐居去了!
或许,他认为自己是忠臣贤士,如果留在朝中,迟早要被魏忠贤迫害,或许,他是为了躲避党争,不肯加入楚党与阉党同流合污,天启朝这样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认为自己是忠臣的,都不愿跪舔魏忠贤这个奸宦的脚指头,大多都选择了辞官归隐。
杨嗣昌辞官返乡之后并没有闲着,他将自己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并花钱请人编印成册,流传于世。
吏部是天官,户部是地官,这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叫法,但是,这种叫法在民间却颇为流行,无他,就因为天官、地官叫起来颇带点神话色彩,崇祯或许正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买了套《地官集》,仔细研读起来。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还不叫崇祯,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检。
崇祯那时候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因为天启正值壮年,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来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时候天启也才二十来岁,还有的是时间,皇子总不可能生一个挂一个,总有能活下来继承大统的,所以,崇祯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这回事。
他研读杨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而是为了当藩王做准备,因为藩王就藩以后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只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就行了。
但是,阴差阳错,年方二十二的天启竟然因为一场风寒就挂了,而且真没留下一个子嗣,他这个皇五弟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继承了大统!
这下杨嗣昌的机会来了,因为崇祯当信王的时候看过他的《地官集》,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刚一继位,他便提拔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崇祯四年又提拔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和永平府。
崇祯这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杨嗣昌将一番风顺,慢慢进入朝堂的权力核心。
可是,那时候偏偏就出意外了,因为杨嗣昌的父亲杨鹤被人弹劾,下狱论死。
孝道可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如果你不孝,那当官的资格都没有,杨嗣昌很孝顺,他数次上书,请代父罪。
崇祯自然不可能准,他干脆免了杨鹤的死罪,就判了个发配袁州,而且通过这事,对杨嗣昌更为看重了。
这么个至诚至孝,才能出众的官员,上哪找去啊,很快,杨嗣昌就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原本,崇祯剥了张斌兵部尚书的实权就是为了提拔杨嗣昌上位,可惜,恰巧这个时候,杨鹤去世了,杨嗣昌不得不回家丁忧,张凤翼这个才鄙而怯的饭桶才得以上位。
这会儿崇祯实在无人可用了,终于想起了丁忧归家的杨嗣昌,他认为,杨嗣昌肯定能帮他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但是人家正在丁忧,守孝道,怎么办呢?
还有办法,那就是夺情起复,也就是为了国家大事夺去孝亲之情,继续在朝堂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夺情起复,这才成就了万历中兴,现在,大明或者说崇祯也急需杨嗣昌来破解危局,所以,他一咬牙,直接下旨,令杨嗣昌夺情起复,出任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剿灭西北反贼!
夺情复起这种事情虽然大多是不得已以而为之,但却容易遭人攻击,一般人还真不敢夺情复起,杨嗣昌也不知道是真不敢还是假不敢,反正他是上书推辞了,而且连续上书三次推辞,但崇祯坚决不允,“无奈之下”,杨嗣昌只得结束丁忧,回京赴任。
崇祯这个激动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终于来了,西北的危局终于可以破解了!
杨嗣昌刚一回京,他便招其入宫,密议起来。
话说,这会儿西北五省总共才六万可用之兵,反贼多达数十万,而且还攻占了重镇襄阳和洛阳,杨嗣昌真有办法破解此危局吗?
他还真有办法!
不过,他的办法却着实有点操蛋,他给崇祯提出了三条“良策”。
第一、攘外必先安内;
第二,足食然后足兵;
第三、保民方能荡寇。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是和建奴和谈,争取让建奴罢兵!
所谓足食然后足兵就是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屁话,加征剿饷和练饷简直就是要老百姓命,还保个屁的民啊,这话是杨嗣昌用来忽悠崇祯的,只是说出来好听而已。
这也叫良策!
跟建奴和谈那就是与虎谋皮,人家的目标可是夺你的江山,他们能真跟你罢兵休战吗!
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更是饮鸩止渴,老百姓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竟然还拼命加征税赋,这不逼人家造反嘛!
第三条才是真正的良策,张斌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他没在崇祯跟前提,杨嗣昌虽然跟崇祯提了,但是压根就不会这么做,他纯粹是在放屁。
就这两条拙计加一条放屁,崇祯竟然全信了!
他立马下秘旨,令辽东巡抚方一藻派使者与建奴和谈,同时命户部加征剿饷和练饷,田赋每亩加一分,其他盐课、商赋、杂税全部翻倍!
随后,他又将兵部尚书张凤翼和五省总督吴振缨革职查办,擢原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负责剿灭反贼。
话说,西北五省总共就六万人马,怎么去剿灭反贼?
这家伙,杨嗣昌一上任,立马下令,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各都司和行都司抽调屯卫,组编新军,每省增兵三万,四省合计增兵十二万!
这简直是穷兵黩武啊,原本二十多万大军朝廷都养不起,这会儿突然又增兵十二万,粮饷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抠,老百姓正是因为穷的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却用加征税赋的办法来解决老百姓造反的问题,能解决吗?脑子有病啊!
张斌看到京城发来的密报,嗤之以鼻,崇祯这是脑壳进水了,杨嗣昌更是脑壳严重进水了,跟建奴和谈,加征税赋,这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办法吗?
这办法看似可行,却存在巨大的隐患,就算短时间内能压住反贼,最终却会令反贼更加猖狂,因为他们的根基就是饥民和流民,加征税赋只会增加饥民和流民,这是在为他们稳固根基,就算他们遭遇暂时的挫败,也能迅速复起。
张斌很想告诉崇祯,这样是剿不灭反贼的,只能让西北局势更加糜烂不堪,但是,他知道,崇祯是头犟驴,一旦认定的事情,你怎么劝都没用,他只能任这两个脑壳进水的人去瞎折腾,如果跳出来反对,很有可能,崇祯一怒之下,会连自己都撸了,到时候,收拾温体仁的大计就彻底泡汤了。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和谈竟然“成功了”!
皇太极热情的接待了辽东巡抚方一藻派出的密使周元忠,并表示,如果大明愿意逐步撤军,他也将逐步减少辽阳的驻军数量,直到双方兵力都威胁不到对方!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因为皇太极扛不住了,二十多万大军,看似威猛,消耗却极其巨大。
他手下就有满八旗大军十八万,辽东这屁大个地方原本就养不起这么多军队,要不是他横征暴敛,强取豪夺,根本就凑不齐十八万大军的粮草。
更为要命的是,这会儿他还要养着将近十万蒙八旗兵马和将近五万汉八旗兵马,这些人虽然可以不发饷银,但你得让他们吃饱啊,十多万人的吃喝,他真扛不住啊!
他之所以能组织这么多军队偷袭三台子河,那是因为去年他在大同镇疯狂劫掠了一番,抢了不少银子和粮食,经过这几个月的折腾,这些钱粮早就折腾光了。
他这会儿是在掏老本硬扛啊,如果再这样下去,他老本就要被吃光了,他带着三十余万大军喝西北风去啊!
这小皇帝的密使简直来的太是时候了,要小皇帝的密使再不来,他都要派出密使去找小皇帝和谈了,大家各退一步,别打了,万事以和为贵,是吧!
他毫不犹豫的接下了小皇帝递过来的橄榄枝,同意息兵罢战,并主动将十万蒙八旗大军遣回漠南草原,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自己吃自己的去,不要再在他这里混吃混喝了。
崇祯收到消息,高兴的差点蹦起来,他立马下旨,命张斌将辽阳城里的两万川军白杆兵遣到山西平阳府,接受新任五省总督杨嗣昌的调遣。
他这是想向皇太极表明态度,你撤军我就撤军,同时,也是在慢慢剥离张斌手上的兵权,他虽然对温体仁这帮人失望了,但是却不代表他会放弃平衡之道,他这是要用杨嗣昌来压制张斌呢。
这中间,他还自以为是的玩了把策略,他并没有将和谈的事情告诉张斌,反而刻意瞒着张斌,他让辽东巡抚方一藻秘密派使者去跟皇太极和谈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他不想瞒着张斌,直接让张斌派人去跟皇太极和谈就行了,何必搞的这么麻烦呢。
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试探一下张斌,看张斌有没有反心,会不会跟他玩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是其他人接到这莫名其妙的旨意,非气得喷血不可,我这正跟建奴主力对峙呢,你竟然要从我这里抽调人马去剿反贼,万一建奴扑上来疯狂进攻怎么办?
不过,张斌却不会喷血,因为他对这些家伙玩的猫腻了若指掌,崇祯也是天真的可以,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安排人找皇太极秘密和谈,就算他没有曹化淳这个内应,这种事能瞒的了他吗?
崇祯不就是试探自己的忠心吗,好啊,我就好好表表忠心。
他一接到旨意,立马毫不犹豫的下令,命马祥麟率两万川军速速赶往山西平阳府,接受五省总督杨嗣昌的调遣。
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啊,崇祯还以为他蒙在鼓里呢,他当然要假装不知,表现的赤胆忠心。
至于皇太极那边,他也不怎么担心,他早将亲卫斥候遍布整个辽阳周边,十万蒙元骑兵和步足一退他就收到消息了,这会儿辽阳城里面总共就不到十五万人马了,他手里还有六万人马,而且还有各类城防火炮数十门,还有虎蹲炮八百门,皇太极就算把十五万人马全带上,冲过来,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崇祯见张斌如此听话,心中对张斌的猜忌果然少了许多,还好,这家伙并没有反心,只是权柄太重,压制压制就可以了。
而皇太极那边见明军果然撤兵了,立马毫不犹豫的遣散了辽阳城里的两万汉八旗步卒,这些人可不能吃干饭,不打仗的时候还是要干活的,跟大明的屯卫差不多,这会儿既然“息兵罢战”了,还是赶紧让他们回去种地吧,省得在这浪费他粮食。
崇祯收到消息,又令张斌将一万戚家军遣往平阳,以示诚意。
皇太极见状,干脆率六万满八旗骑兵回了沈阳,辽阳就留下六万重甲步兵防守。
这下,真没什么危险了,崇祯收到消息,即刻下旨,令张斌回京复命,令卢象升率天雄军前往平阳接受杨嗣昌调派,海州城就交给孙传庭和其手下的四万秦军驻守。
这场辽东大战就这么结束了,接下来,张斌还要面对一场朝堂大战,这场大战结局会如何呢?
本章完,请看下章分解。
(https://www.xlwxww.cc/575/575122/45404188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