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国崛起1857下拉式 > 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

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


  法国跟大明签订的新的贸易和友好通商协定,跟过去的没多大区别,主要内容依然是两国互相之间支持对方的贸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大明免除法国丝织品和机械制品关税,法国则免除大明的生丝和茶叶的关税。

  至于租界问题,只是在附件之中进行了说明,但这才是朱敬伦真正看重的,通过和平条约解决了一个租界问题,虽然是在上海的租界,但这也许能为将来解决香港问题提供范例,如果和平手段失败的话,那就意味着将来要跟英国一战了。

  至于新生的德国,俾斯麦政府马上照会了大明公使馆,通告大明政府,除了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区,现在统一为一个国家了。

  这意味着,现在的德国需要跟大明进行新的外交谈判,以及行政机构的变动,比如大明需要撤销合并一些领事馆,德国也需要撤销一些领事馆,比如汉堡在大明的领事馆,就需要跟普鲁士的进行合并。

  对大明政府来说,这个新生的德国,他们需要进行重新的认识。完全把他们当成一个国家,一个类似法国、英国那样的民族国家,跟德国人的说明不太附和,因为有些邦国,比如巴伐利亚他们的外交将继续独立。但如果把他们当成一个象征意义的松散联盟,比如过去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也不太对,因为又有许多地方的外交由帝国政府统一管理。

  总之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半成品国家。

  俾斯麦在统一的过程中,采用了说服谈判为主,没有让任何一个德意志君主丢掉王冠。

  德国帝国政府自己的外交文件中解释说,他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

  一个新的政体,一个新的名词。

  他们确实是一个联邦国家,不过联邦的邦,不是美国联邦中的各个州,而是一个个君主国家。

  并且这些君主国家,还享有绝大多数国家的权力,甚至是主权。过去各个国家用的是什么法律,现在基本还用什么法律,过去用的是什么议会,现在还是那些议会,甚至连邮票都没动。

  总之除了他们共同承认一个皇帝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这就是帝国皇帝威廉一世不满的地方。

  用性格来解释的话,威廉一世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但如果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就显得有些柔弱了。

  1862年,俾斯麦上台的时候,就告诉国王,他的目的在于统一整个德国,所以他要扩军备战。

  但是当时的普鲁士议会中,社会民主党已经占了大多数席位,当时的德国,是整个德意志地区最为开放,民主的地方,所以当1848年很多国家爆发了起义后,各国革命者建立的政府议会决议,推选普鲁士国王当统一的德国皇帝。

  但是历来将这种起义看作反叛的普鲁士国王拒绝了,他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名誉的。

  俾斯麦要扩军备战,可是普鲁士国会不同意扩大预算。

  这时候俾斯麦才求助于国王,希望国王动用王权,解散议会,强行通过预算法案。

  当时威廉就不肯答应,他对俾斯麦说,如果他这么做了,那么他将在自己的窗台上,看到愤怒的民众将俾斯麦的人头砍下来,然后不久之后,他自己的人头也将被民众砍下来。

  俾斯麦则告诉威廉说,这个时代一切大事都是靠铁和血决定的,如果他为了统一民族的事业而被砍头的话,他将此看作是一种荣誉,也希望国王能够为了这个荣誉,而勇敢的支持他。

  俾斯麦说服了国王,威廉解散了议会,通过了法案,普鲁士两年后就打败了丹麦,四年后打败了奥地利,组建了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之中。

  俾斯麦给国王说铁血,但自己却从不用铁血手段,外交中极为柔软,对待民众,其实也很少有武力镇压的习惯,他看到工人运动,不是想着去镇压,而是选择提高工人福利,建立福利保障制度来化解。

  即便是选择战争,也会说服所有的邻国,尽量取得支持,从而不引起别国的反对。因此打丹麦的时候,英法不反对,打奥地利的时候,法俄没反对。打败了奥地利后,更是没有割让一寸领土,没有要求一分赔款,这让奥地利在之后的普法战争中也选择了中立。

  俾斯麦用尽一切办法怀柔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统一德国。为了这个目的,他几乎是不择手段。

  可威廉一世并不认可,他是普鲁士国王,他以此为荣。当俾斯麦打败了普鲁士的世仇,奥地利之后。俾斯麦说不能割让土地,不能讨要赔款。威廉一世当时就不干了,不要土地,不要赔款,那打这场仗为了什么?他坚决要求割让历史上两国经常争夺的西里西亚工业区。最后俩人吵了起来,国王说在这个国家,他说了算。俾斯麦威胁说要辞职。

  最后国王退让了。

  打败了法国之后,国王如愿以偿的割地了。但是却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那顶王冠。而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名。

  这个国王,他可能能力不够高,性格不够强,但是有一点很值得称道,他的政治智商很高,他能容人。

  像俾斯麦这样的人,换任何一个国王,恐怕早就给撤职了,在中国还有可能被砍脑袋。

  但是威廉一世一次一次容忍了俾斯麦,但他不喜欢俾斯麦,一辈子都不喜欢,却用了俾斯麦一辈子。

  俾斯麦也知道国王不喜欢他,可他为什么还要讨国王的不喜欢呢,如果是为了前途,他没必要得罪国王,他的目的很简单,统一德国。至于这个统一,是不是实质性统一,哪怕只是一个虚名,俾斯麦都不在乎吗?

  当然不是,只是俾斯麦不在乎虚名,他要的是实际。他有能力,有手段,让一个虚有其表的德国,变成一个实至名归的国家。而要变成这样,他不想通过内战的方式,他要用政治手段。玩政治,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个名义,所谓出师有名才好操作。

  俾斯麦现在建立的德国,确实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国家,但是之后他可以通过谈判,一步一步让各个邦国将权力转交帝国议会。

  事实上,在俾斯麦下台之前,他确实完成了距大多数邦国的统一,大多数邦国将自己的外交权,关税权,邮政权都交给了帝国政府,甚至最后用一步帝国宪法,统一了各国法律,也让各国在一个原则上重新制定了刑法。除了个别国家,比如巴伐利亚外,其他国家也都放弃了各自的军权。

  在他下台前,这个帝国已经没有之前那么虚了,只不过帝国皇帝的头衔还是那么虚。

  所有人都说俾斯麦铁血,可却不知道俾斯麦的至理名言是,用最柔和的手段,推行最坚决的政策,这才是一个为人称道的政治家,真的只会玩铁血,那就是将军了。

  朱敬伦是非常了解俾斯麦的,他一直觉得,这个宰相不但不铁血,而且相当柔情。

  这种政治人物,朱敬伦其实是很喜欢的,尽管从对方身上很难占到便宜,但是跟这种理性的人打交道,什么问题都能谈,不至于为了莫名其妙的感情,而产生冲突。

  大明外交部很快就跟德国进行了密切的谈判,双方签订了新的外交协议,规范了新的领事馆地位问题。并且互相间将外交级别提升到大使级别。这可不是虚有其表,大使的权力可是比公使要大很多的,很多公使不能直接拍板的问题,大使都可以自主决定。

  大使跟公使的另一点不同是,公使一般通常是就保护侨民、商业和航务等领事范围内的事务与接受国地方当局进行交涉,所以英法等过在大明只有领事馆,因为他们认为,跟大明只有商业关系。

  但大使意味着全面代表派遣国,与接受国中央政府进行外交往来。这意味着,大明和德国都认为有必要跟对方进行政治方面的合作。表明双方都开始认可对方在所在地区拥有的政治影响力,都认为本国在该地区的政治活动,需要对方进行配合才能成功。

  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两个国家其实都变相的承认对方为亚洲和欧洲强国,是两个地区不能忽略的大国。

  之前英法却始终没有升级领事馆,就是一种态度,或者说他们并不打算在处理中国地区的事务问题上,跟大明进行多少合作。

  可实际上,他们已经绕不开大明了,这次解决上海问题,就足以说明问题。即便是英国人,在没有大明配合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法保证他们在东方的利益。

  而法国,更不用说了,他们看到德国升级了领事馆之后,也马上磋商,明法两国互相也升级了领事馆,显然法国人也承认了在东亚行动,以后不能绕开大明了。

  法国现在最急需要大明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保证他们在越南的铁路修建权力。


  (https://www.xlwxww.cc/785/785641/34979639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