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催泪系导演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下载 > 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那山,那人,那狗

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那山,那人,那狗


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反而让人们开始怀念从前,网络上关于旧时代的年代文作品,开始越来越有市场。

同样的近期大银幕上也开始出现一些怀旧的影片,一些过去的电影,被影迷们重新激活。

李易最近也迷上了如“知青下乡”,“火红年代”等等的相关作品。

蓦然回忆起一篇散文。

《从前慢》!

里面的那一句:“从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而如今呢?

发个信息转瞬就到,远远没有写信的那种感觉了。

还有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是讲奉献的,因为大家都在国企上班,努力工作,不止是为自己,为家庭,更是为国家做贡献。

所以,那股子气,让很多工人们都以自己的职业为荣。

而李易蓦然记忆起了一部电影,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是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

那是个刚刚开始出现社会大变格的时代,那部电影看的李易也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实际上,那个电影一点都不煽情,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淡淡的但是却无比的令人感怀的东西。

李易虽然也是那个年代出生,但是他是出生在港岛,而他长大后,时代的车轮已经碾压过了那个时代。

再加上父母都不是工人,所以,他对很多东西了解的并不是那么的多。

但是哪怕是这样,他也依然非常喜欢那部电影。

并且有种想要拍出来的冲动,不过,他没有急着去做,因为,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年代感很足的影片。

他也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否则的话,他也拍不出那种感觉。

电影这种东西,不是说你知道了剧情,就能拍好的。

更不是说,复刻就可以直接复刻出来的,镜头语言,同样的也是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表达的。

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要表达的情感,要表达的东西,那么哪怕是技术上完全复刻,拍出来的东西,也会缺失灵魂。

那部电影叫《那山,那人,那狗》,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乡间邮路上的一个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教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亲也要退休。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是一场人生的接力,父亲与儿子命运的交叉点。是父亲的最后一次,亦儿子的第一次,在那条如歌如诗的山路间,两代人的人生轨迹衔接了起来。这一切在李易看来这是一次传统的子承父业。

这种古老的传统早已没落,没落也许用词不当,因为这种子承父业的情况没有消失,依旧十分普遍。但是社会认同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流行地摊经济,到处都有摆地摊的。

可是又有几个人会想着,以后让自己的孩子也出来摆地摊?

不止如此。

那个年代,望子成龙,很多时候,如果父母有一份工作,他们大多数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接过自己的班,子承父业,那已经是足够让老一辈的人感到骄傲的事情。

说实话,现在的很多人,是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的。

电影之中,作为乡邮员的父亲无疑是具有着“职人精神”的人,将一生献给了那些邮包,那些邮路。他的工作是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并不是那些英勇的将军或是睿智的科学家们才能成就辉煌的事业,作为一个乡邮员,这位父亲的事业同样辉煌。

突然李易想起了一句话::人一辈子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这话说出来谁都懂,浅显易懂的一句话,但是又真正的有多少人能做到?

可是在那个年代,放眼全国,却有着无数的人,真的一辈子都在专心做好一件事。

回到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李易之所以特别喜欢,也是因为,现在的国产片已经很难觅到这样的节奏:舒缓,悠扬,朴素恬静,娓娓道来。这一切正如邮差父亲的性格,踏实厚道,沉默内向,几十年如一日地走着这条山路。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用脚丈量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何况还背着沉重的邮包,一走就是三天。

自始至终,你不会觉得这位老邮差的形象有多么高大,他是那么普通,也没什么光辉的事迹,倒是一系列小事儿时刻记在心上,替五婆的孙子给她老人家写信念信,给和村委会打过架的人单独送信,收信时检查没贴邮票的自己贴上,他很憨厚,却很细心。这一切做得是那么自然,自然得让人不觉有什么特别,工作如此,亦复何言。

而且老父亲是真正的做到了,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而这部电影的魅力不止于此。

正所谓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这像是儿时回姥姥家的所见,更像童年的一幅画。“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

李易儿时也曾这么问过——青山,绿水,稻田和自在。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他陡然一笑,其实山里人本就是那幅墨一般浓郁,雾一般神秘的乡间画作的一部分。他们好像生来就应该是山的一分子,也许真的是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罢。可是对于李易而言,这些似乎消失了太久。他从这部影片里找回了那一点平实,纯真与些许执着。也许不仅是山里人,生活在霓虹灯下的都市人也该保有那样一幅画。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我们最终寻找的也许不过就是这一点点的安静和恬淡。

李易接下来开始让人寻找一些那个时代过来的老人,或者有着类似的子承父业的人,进行走访。

这一趟,他收获很多。

渐渐也开始明白,或者说对电影里面的一些东西,了解的更加深刻起来。

他开始去认真地分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可以说是一部公路片,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当然,这是明线,暗线还是两代人的交融与传承,父子两人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冲突,关于瞎婆孙子、关于走邮路搭不搭车、关于要不要去村长家走走等等。然而,从中却看不出谁成熟老练,谁青涩懵懂。不经意间,父亲发现儿子已经长成成人,儿子发现父亲默默老去。

人物塑造方面。电影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展现父子两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儿子是心理独白——声音,父亲是过去回忆——影像。

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父子两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简单且几乎没有冲突的故事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让一个简单的故事层次丰富起来,让观影者也能及时进入父子两的内心,共同完成这一次内心世界的旅行,也是角色鲜活、立体起来的关键所在,导演这一处理思路极是恰当。

父亲一角色,拿捏张弛有度,毫无娇柔做作,完全融入到了电影叙事空间,最为出彩的。

电影关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描述相对比较少,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电影的主题不是母爱,而是深沉的父爱。

而这部电影,或者说这类的电影,其实在李易看来,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们渴求的东西。

如今的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浮躁到很多人都找不到人生方向,也快收不回那颗放荡的心了。

人们庆幸自己远离家乡,开始减少跟父母长辈亲友之间的交流互动。觉得自己长大了,活在都是建筑编织的梦里,不敢醒来。觉得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却找不到几个能倾诉的挚友。

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农村生活,但是片中典型的山间丘陵的画面,却给了李易莫名的熟悉感。

比如父子住的土砖房,老式木板雕花床,农村巷子里的石板,以及小桥流水,成片的水稻田,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树林,都极度让人舒适。

其实这些李易并没有经历过,或者真的熟悉,只是因为这种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看不过来的资讯新闻,没有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小的空间距离和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这才真是,“从前车马很慢,信件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可以说,山里的车马,就是邮递员,他们的背包里,装的就是那个时候的爱。

对于写信,李易当然不陌生,毕竟,他也是经历过写信的时代的。

但是现在的人,特别是一出生就是电话普及,手机普及,互联网普及的这一代,是很难想象,曾经可以寄出去一封信,然后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回信。

但李易却敢肯定,收到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人会很高兴。

这是来自于“慢”的信件的魅力,等待的过程,期待的时间,积攒的情绪,在拆开信封的时候,都被灌注到了那几张薄薄的信纸当中,那字里行间,都仿佛充满了满溢的情感。

而对于山里人来说,信就是承载着一个人的思念和期待。

所以,这份看似简单的邮递员的工作,父亲干了一辈子。随着社会逐渐变革,山里的人不断往外走,只剩下老弱妇孺,80年代末,大哥大等通讯工具兴起,这一切,虽然山里人还感觉不到,但是已经在默默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方式。

就像父子爬上山头,看到公路修到脚下,有车开过。

儿子问,为什么不坐车呢。

父亲答,邮路就是邮路,该怎走就怎么走。

儿子又说,可是有些没有人家的地方,根本没必要去。

父亲答,这么走踏实,有准头。你以为路上的车都是给你预备的吗?

儿子反驳,你不试怎么知道?

父亲说,我才不会在路边给人陪笑脸呢!

这里,既是新老邮递员之间观念的交锋,也是当时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的冲撞。

说实话,李易和他老豆之间,虽然不像新老邮递员父子那般,但是其实曾经也是有着类似的隔阂的。

《那山,那人,那狗》所处的时代,是特殊的,因为那个时代的节点,是变革的节点。

老一辈人的思想和新一代人的思想,可以说是有着明显的,巨大的隔阂的。

父亲作为老一代邮递员,对自己的工作,不仅仅看作是送信的。更是在曾经山里不通信息的时候,给其他人送去希望。在他看来,每一封信都应该送到山里的人家手里,而公路,因为稀少,所以不可能通到所有人的家门口。这样一来,信的纽带,就断了。

而儿子接受过新的思想教育,活在时代变化的当下,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比如可以搭便车,没有人的地方完全可以不去。他还会听流行音乐,被少女瓮中播放立体音效的技术惊到了。

当然,此时的儿子也还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全片开头的那个清晨,就是他开始自己邮路生涯的起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痛苦纠结。

而事实上,哪怕电影到了最后,父子两代人的思想也依然并没有趋于一致。

儿子接受这份工作,源于父亲跟支局长的推荐,也来自于自己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更为深层的,是他对于自己的家,以及家中父母的不舍。这一点,跟父亲把这份工作当成信仰是完全不一样的。

或者说,除了老父亲他们那一代人,儿子这一代的人,哪怕子承父业,可是初衷和目的也已经完全不同了!

(本章完)


  (https://www.xlwxww.cc/844/844077/81229877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