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起点 > 第141章 第 141 章

第141章 第 141 章


岁草枯荣总有时,  日月往复若循环。一物落败便有一物兴起,于清流们而言,眼下确实是个好时机。

        裴少淮能明白皇帝的心思,  心里有意要用徐知意,  却又不得不慎重有加。首辅、次辅接连下台,皇帝要重新制衡朝中群臣。

        非疑心,  乃慎重也。

        裴少淮恪守言官职责,又谏言道:“泰山大人曾提点微臣,  九品中正已废数百年,  寒族英才如草泽,出身虽微亦有鸿鹄之志,故与人相交时,论才论道唯独不论出身。微臣以为,  皇恩如雨露,  草泽必欣欣而向。”

        未曾直言支持徐大人,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杨爱卿真有此言?”

        “微臣惶恐,不敢欺君。”

        皇帝没了顾虑,  脸上神情松快了几分,道:“朕省得了。”

        裴少淮从御书房出来,来时的细雪下成了中雪,  殿外梧桐叶与雪花相伴而落,  他才想起方才忘了与皇上论“早雪”了,  此时已有其他官员进了御书房,  裴少淮只得暂且作罢,  日后再找机会奏言。

        怕的不是一年寒冬早,  怕的是年年寒冬早。

        裴少淮正打算迈步离开,  却闻萧内官的声音:“裴大人且慢。”

        萧内官从御书房出来,  递上一把褐黄色的纸伞,说道:“陛下听闻王大人说雪下大了,命老奴送把伞出来。”

        裴少淮接过纸伞,道:“有劳萧内官替我谢陛下关心。”这才撑伞离去。

        迈步雪中,黑缎官靴留下一串串脚印,很快又被新雪掩去。

        行至半途,裴少淮想起座师张令义为铸造战船大炮之事,曾两次邀他去军器局,皆因其他事耽搁了。趁着今日六科事少,裴少淮遂折道去了兵部。

        这一待便是一整日,回府比平日晚了一个时辰。

        ……

        雪夜天黑早,裴少淮到家时天已全暗,他在偏房里暖了身子、换下官服,又匆匆吃了晚膳,才往正房走准备看儿子女儿。

        小南和小风才一个多月大,大部分时候都在安静困觉。大抵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习惯,每日入夜掌灯这个时辰,两个娃娃皆醒着,格外精神,等着父亲回来同他们“商量说话”。

        走在檐廊下,裴少淮听到时月在屋里哄孩子,孩子咿咿呀呀闹着,又加快了两步。

        “官人回来啦。”

        裴少淮边走边搓热双手,伸手去接孩子,道:“月儿,让我来哄吧,你先歇息歇息。”

        是小风在咿咿呀呀闹,裴少淮刚接过手,打算“训斥”她几句,结果小丫头立马安分了许多,亮着眼睛,小嘴在吹泡泡。

        哥哥小南原躺在榻上,安安静静的,听闻父亲的声音,也望了过来,两只小拳挥舞着。

        裴少淮娴熟一手搂抱一个,轻轻晃动手肘哄他们,言道:“今日爹爹回来晚了,你们俩到了困觉的时辰,我们长话短说,若有‘要事’,留到明晚再商量可好?”说得煞有介事。

        两个小娃娃虽想多玩闹一会儿,但没扛住困意,不多一会儿便沉沉睡去,裴少淮轻轻将他们置于榻上,得以脱手。

        他注意到,榻上一旁叠放着各式的小衣服、虎头帽和小软靴,每一样都很精致细腻。

        “这是?”

        “小南小风的几位姑姑送来的,说再过两个月就能用上了。”杨时月应道,又添了一句,“这里头有二姐的一份,她托人从山海关城带回京都,再让大姐送来的。”

        裴少淮感慨道:“有段日子没见二姐和二姐夫了,不知他们今年能否回来。”

        山海关城恐怕

        比京都城里要寒冷几分。

        又问妻子:“三姐的棉织造坊近来如何了?”三姐既来了,必定会与时月谈及此事。

        时月对此事兴致很高,回应时喜色露于言表,道:“三姐说,农户每亩棉铃收成虽不及松江府七成,但总量颇为可观,棉织造坊里的机具都动起来了。”

        毕竟是第一年种,收成差些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

        “三姐还说,来年又多十八个县的农户们愿意在坡地上种棉株,三姐打算继续往河间府、保定府一带推广。”

        棉织造坊已经存了一批棉布,却并未对外售卖,显然三姐心里有其他主意。裴少淮问道:“三姐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杨时月应道:“三姐从我这要走了一台花楼云锦织机,说是想在棉布上织些锦纹,在岁末赐宴前进宫见一见皇后。”

        裴少淮当即明白三姐的打算,心中感慨,三姐果然有胆有识也有谋。

        他还未开口,便听到妻子赞许道:“三姐这一步走得又实又巧,她不是在做生意而已。”

        夫妻二人想到一块去了。

        ……

        寒夜三更灯犹在,雪落庭间笔落纸。悉悉簌簌比声大,纷纷扬扬又一篇。

        裴少淮今夜有事,将小南小风哄睡后,独自在书房里待得晚,岂料回去时见到少津的书房还亮着烛火,窗纸上依稀可见笔影挥动。

        寒冬之后是春日,少津很快就要参加春闱了,裴少淮晃晃想起自己三年前,也曾这般深夜写文章。

        夜里寂静,文思最盛。

        待笔影撂下,裴少淮才敲了敲门,道:“仲涯,是我。”

        少津开门,欢喜又有些诧异,道:“大哥,你还未睡下?”连连请大哥进屋坐下。

        案上文章墨迹未干,映着烛光生辉,裴少淮取来一阅。这是一篇策论,论的是大庆九边如何抵御北元的南侵,把九边军屯的利与弊分析得很细,是一篇上佳的文章。

        文章有理有据,浑然一体,亦写出了自己的文风——犀利直入,细叙铺开。

        相比于游学以前,进步很大,可见少津并未虚度这两年。

        裴少淮尚未来得及点评什么,便听闻少津自己评价道:“文章尚可,可细读之下,与大哥三年前所作相比,文章立意上还差得远。”顿了顿,又言道,“大哥五年前便敢造船建码头,初入朝廷就敢与尚书当廷辩驳,成功推广银币,若是换了我,必定是做不到的。”

        少津冷静诉说着,言语中不免有些许失落之意。

        他立马解释道:“我的失落并非缘于大哥,而是缘于自己……自游学归来后,见识涨了见解新了,文章也够详实了,然我总觉得笔下之物宛若浮于空中,如何都不能落下来。”

        裴少淮了然,能够自己辨别出这种感觉,本就说明少津是个很有天分的人。

        屋外夜已深,他问少津:“明日休沐,可得闲与我出去一游?”

        少津点头,应道:“自然得闲。”

        “那便先歇息罢,明日再说。”

        ……

        翌日天晴,仍寒。

        兄弟二人未曾商量,却都穿了青色立领衣袍,外披鹤氅御寒。

        林氏与沈姨娘闲叙,正巧见到兄弟二人登车出去,恍惚以为是时日倒转,又回到了兄弟二人每日一早赶往徐府上学的日子,年岁相当,个头齐高。

        只是,昔日少年长成了青年,少了嬉闹,多了儒雅。

        林氏笑道:“少津的人生大事也该往前赶赶了,最好是把日子定在春日后,双喜临门。”

        又打趣道:“省得陆家姑娘费心思想各种由头,变着法子给少津送吃食。”少津刚回京的那几日,陆府的食盒当真是流水一般送过来。

        这么多年过去,沈姨娘不再似昔年那般小心翼翼,亦跟着趣道:“少津是该追一追他大哥的步子了,来年这个时候,小南小风都该满院子跑了。”

        谁曾想过两人年岁只差了不过七日。

        林氏和沈姨娘都开怀笑了。

        ……

        城东道上,寻常百姓的集市不比江南夜市千灯,却也算得上热闹,瓦市里铺子林立,道路两侧亦摆满了摊子,吆喝声迭起。

        车厢内,裴少淮问道:“仲涯以为,城内何处最适合打探消息?”

        少津想了想,应道:“若论熙攘往来,自然是在茶楼酒肆里,往来的人多,能打听到的也多些。”

        少津的话不假,南镇抚司的暗桩就常常设在这些地方。

        裴少淮未置可否,领着少津下了车,一同步入闹市中,闲逛的路线很是娴熟。他一路上到处问米价布价,也会适时让长帆掏钱买一些,意思意思。

        最后来到了柴市里,近来小雪不断,摆出来售卖的柴火皆有些潮湿。

        “老人家,你这柴火怎么卖?”裴少淮问道。

        那老农看裴少淮不似要买柴火的人,却仍仔细应了,末了又道:“今年愿意上山砍柴的人不多,柴火价高了一文,老爷府上若还未囤积冬日柴火,可得叫管家盯紧着些。”

        “我省得了,谢老人家。”

        “可不敢当老爷的一句谢。”

        随后,又见瓦市的角落里,有不少摊子在售卖熏羊肉,那些摊贩身材壮硕,一瞧便知不是大庆人。

        大抵是价格厚道,围着买肉的百姓不少。

        兄弟二人远远路过,少津本想提醒一声,却见大哥淡然处之,视之如未见。

        再次回到马车上,兄弟二人相对而坐,裴少淮才进入正题,开口解释道:“茶楼酒肆瓦舍里,确实能打听到不少消息,却多是高谈阔论、尔虞我诈,听到也未必是真。而集市里的米价布价柴价,多一文少一文,却是骗不得人的。”

        集市最易察觉多与缺。

        裴少淮举例道:“今年顺天府无旱灾水患,眼下刚过秋收,农户家中尚有存粮,理应是粮价最稳的时候,可这一带的米铺叫价隐隐上涨,你可知为何?……你若是多打听几回,便会发现这个时候忙着买米的,多是城中的小摊贩。”

        说到柴火时,少津主动接过话,分析道:“农闲时,农户常上山砍柴添补几分家用,今年天寒柴价高,砍柴翁却少了,并非人变懒惰了,而是农户找到了更好的活计。”

        裴少淮颔首,笑道:“言之有理。”

        他继续引导少津,道:“‘市’不仅存于市井之间,亦存于国与国之间,若能借‘市’之力,则可不战而胜,免于一场战乱。”此处显然是在点评少津九边御敌那篇文章。

        单单靠九边军屯抵御北元人是不够的,饿极的狼最易成群结队。

        裴少津若有所思,思忖着长兄的每一句话。

        “若是为了想良策而写良策,则文章少了立意,容易悬浮于空。”裴少淮说道,“百姓的一寸布一口粮一根柴火,皆可成文,‘为民’是最好的立意。”

        裴少淮认真说道:“仲涯,你笔下所写非字句而已,若是心有所守、为其所争,则一笔一画皆如箭羽,杀敌于千里之外。”他从宽袖中取出一封信,递还给少津,继续道,“你在太仓州时写的这封信,便是如此,乃确确实实可以落地执行的良策。”

        信中写的是——

        开海之后,设立船引,约束船只。

        裴少淮一直觉得少津的建议很好,但并未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谏言中,奏报朝廷。这样的好建议,理应由少津自己上奏。

        少津心间少了许多茫然,目光变得坚毅,接过大哥递来的信纸时,有些动容,说道:“谢大哥今日解惑,时至今日,我的笔下不能再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了。”

        兄弟齐心,皆为民而守,为民而争。

        从学子到入仕,总是需要些时日慢慢摸索的。


  (https://www.xlwxww.cc/944/944875/493338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