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〇四章 黑心工厂
伦敦的街头雾气蒙蒙,一如往常,只是今年的雾更加的浓郁一些,其间似乎夹杂着一股酸臭味儿。
一个头戴黑色圆顶礼帽,鼻梁上架着圆框眼镜,身上穿着呢子大衣的青年男子快步走在街头上。
一双有些褪色的高帮皮鞋踩在满是泥水的街道上,发出了吧唧吧唧的声音。
霍恩是一名报社记者,他服务于一家总部在维也纳的报社。这家报社背后有一个大金主,不需要发表那种迎合读者的花边新闻,员工依然能够获得丰厚的薪水。
霍恩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他不仅仅可以去调查书写自己喜欢的新闻,还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他心系民生,喜欢报道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帮助这些沉默的底层百姓发出声音。
现在像他这样有正义感的记者已经不多了。大部分的记者都是有钱人的笔杆子,或者是为政客的竞选服务。
谁愿意踩着肮脏的泥水,到狭窄破败的贫民窟中与那些身上散发着酸腐味道的贱民一起坐在一起聊天呢。
在此时的西方,贫穷就是一种原罪。
不远处的作坊门口蜷缩着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另外一个似乎只有五六岁,两个孩子都灰不溜秋,瘦骨嶙峋,他们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两个小家伙依偎在锅炉房的外面取暖。
看起来,只要一场规模不大的风雪,就能够带走两个孩子的生命。
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往前走,这样的流浪儿,在伦敦阴暗的角落中随处可见。
他胸前的皮包中,一台华族生产的光明牌相机便是他的武器。
他是一个为了穷人而战的斗士。
走了两公里左右,霍恩在一家瓷器工厂门前停了下来。
工厂中竖着三根大烟囱,烟囱连着磁窑。此时的烟囱中正冒着滚滚浓烟。
浓烟与灰雾融合到一起,让灰雾看起来更加的浓郁。
这里便是霍恩的目的地。他听说这里用受污染的劣质黏土生产瓷器,已经有人因为用了这里的瓷器而生病。
今天,他就是要实地探查一下这个地方。这是报社给他的任务。
自从英国人断开了与东方大国之间的贸易,欧洲人的餐桌上就变得紧张起来。市面上储备的货物很快耗光,而且价钱越来越高。
普通的家庭不得不再次用上木质餐盘。
在中欧的国家,对华族的东西管控得松,还可以用上一些从西亚或者是南美转运过来的瓷器。
西欧各联盟国就不行了。这个时候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在推出自己的替代品。毕竟这是一个赚钱的行业。
而欧洲各国缺少高岭土矿脉,这是生产瓷器必须要用到的原料。
英国实行工业化已经上百年时间,河流的污染严重。而这家工厂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高岭土矿脉,结果这里的土都已经被污染了。
这个时候的资本家可不会管这些。只要能够赚钱,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良心出卖给魔鬼。
霍恩站在工厂的不远处,正想着如何混进工厂。
就见到一辆敞篷运货马车从工厂里面疾驰而出。
马车上垫着一层麻布,而在麻布的下方很明显有一个人形轮廓。
霍恩见到这个马车离开,顿时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作为记者,他经历过太多黑暗的事情。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闪出社会的阴暗面。
他放弃了进入工厂暗访,而是跟上了这辆马车。
原本还以为跟不上呢,好在马车离开工厂没多远,速度就降下来了。没多久,马车来到了东区的一片平民窟。
这里的道路狭窄,到处都是水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败的味道。
霍恩真的一刻也不想再这里待下去。
马车的前排连同车夫一共三个大汉。车夫突然拉紧缰绳,让马车停了下来。
三人下来说了几句话,便从麻布下面搬出一个人。
这人似乎已经昏死过去,如果不是眼角的泪水,看来来就跟一具尸体没有区别。
霍恩先是用相机在远处拍了一张照片,然后靠了上去。
这时候,他才看清楚,这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女孩身型瘦小,却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裙子。亚麻色的粗布裙子上满是补丁,还有一块块的泥斑。
她的脸色苍白,让两颊的雀斑更加的明显,眼睛周围却有些发黑。他的四肢无力地耷拉着,但似乎还有意识,眼角不时有泪水溢出。
“孩子,我的孩子,你怎么了。”破败的房子中冲出一个皮肤粗糙、身形干瘪的妇人。
妇人见此情景,顿时情绪失控,扶着孩子哭泣起来。
“这是她本月的工资,从明天开始,温迪就不用去上班了。”
一个壮汉将几枚硬币扔到女孩的身上,转身跟另外两人一起离开。
“不,你们不能走,我的女儿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女孩的母亲这时缓过神来,抓住其中一名男人质问道。
平民窟中静悄悄的,只有一些妇人会胆怯地探头看来。男人和能够工作的孩子都出去干活了。
自从开战以来,大英帝国的工业机器就全面开动起来。
有关战争的产业一下子扩张了十倍不止。
沿海港口的造船厂几乎是连班运转。而造船需要钢铁,那些炼钢厂也在扩招。
炼钢需要焦煤和铁矿,煤炭开采和炼焦行业,矿石开采以及海运行业都发展迅猛。
整个大英帝国似乎一下子不需要去寻找订单了,光是政府采购就足够这些工厂忙活了。
在这种畸形的繁荣之下,普通民众的状况似乎没有什么好转。
工厂并没有增加他们的工资,唯一增加的就是工作的时间。
政府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征收战争税,这个税收按照人头收取。而平民家庭中的孩子数量通常都比较多。
这让他们原本捉襟见肘的生活面临困境。于是很多家庭不得不让半大的孩子去工厂做童工。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大英帝国境内使用童工竟然还是合法的。而且童工的数量还非常多。
雾都孤儿中,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那种遭遇,并非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是此时大部分贫民孩子的真实写照。
壮汉被女人抓住,并没有慌张,而是一脚将其踹开。
三人离开之后,女人只能无助地在原地哭泣,他们这样一个家庭,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给孩子治病。
他们也没办法起诉工厂,就跟看不起医生一般,他们也请不起律师。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穿着得体的青年人突然出现在女人的面前。
“女士,请不要哭泣,我可以帮助你们,您还是赶紧将孩子抱进屋子里去吧。”
女人警惕地看了一眼霍恩。
见到对方文质彬彬,一脸和善的样子,稍微放心了一些。他们一无所有,这样一个穿着得体的人没必要对他们起坏心思。
几分钟后,在女人简陋的小屋中,霍恩坐在墙角的一张小板凳上。
女孩温迪喝了点水,依旧无力地躺在一张木板搭成的小床上。
女人握着女儿的手,缓缓讲述道:“我的女儿是在一年前进入工厂工作的,您知道我们这样的家庭,没有条件送孩子去读书。我一共有四个孩子,只有吉姆还小不能去工作,其他的三个孩子都在工厂。”
女人低头看了一眼抱在怀中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只有五六岁,眼睛很大,身上同样很瘦,只有脸颊上的肉多一些。
霍恩微笑着递了一颗糖果给小男孩,然后说道:“女士,温迪是在工厂中生病的,他们不能就这样不管不顾,这些黑心的老板,他们直顾着赚钱,丝毫不管工人的死活。”
女人点头道:“是的,可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让他们掏钱,温迪只是一个学徒,还不算是正式的工人。”
霍恩道:“交给我吧,能让我给温迪拍几张照片吗?”
“当然可以。”只要霍恩不跟他们收钱,女人怎么都行。
很快霍恩就拍好了照片。
他给女人留下1英镑,好让她带着女孩先去看病。
这次下来调查,霍恩做过一些功课,这家工厂已经出现多起工人铅中毒的情况。
他们每天揉捏这种含有重金属的陶泥,很容易就会中招。
再次回到了工厂,霍恩以奥地利商人的身份混进了工厂,并且以担心生产进度为由进入了生产车间。
在这里他看到很多青涩的面孔,整个工厂几乎有一半人都是儿童。那些本该灵动的眼睛,现在却逐渐变得麻木。
这些人坐在生产线上埋头做着自己的活儿,速度一点都不比成年人慢,但是他们只能拿到一半的工资。
他偷偷将工作的场景给拍摄下来。
结合上下游的调查,一条证据链渐渐完善。
没过多久,一条标题为《揭秘大英帝国的黑心工厂》的报道在《多瑙河快报》上刊登,并且很快被数十家报纸转载,本来就想着设置贸易壁垒的各国政府,正好找到了理由,开始对来自英国的商品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
这份报纸的总部在维也纳,实际上是暗部欧洲站扶持的一份报纸。不过他们做非常的隐蔽,平时很少直接为华族摇旗呐喊,而是跟普通的欧洲报纸一般。
霍恩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篇报道会对大英帝国的经济带来那么大的影响。
原本封锁了东西方航线,英国提前准备,发展了一批替代华族商品的产业。
但是他们在锡兰岛种植的茶叶现在被华族夺走,奥斯曼帝国的生丝产量太过微小,在本土发展不错的瓷器产业没想到又受到各国的抵制。
真的是一点便宜都没有占到。
维也纳教会卫生学校。
校园中哥特式五层行政办公大楼中,执行校长南丁格尔女士看着手中的报纸义愤填膺。她很难想象自己的祖国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些无辜的女孩正在工厂中受到残害。
圣母之心爆棚之下,南丁格尔找到了艳妮,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弗洛伦斯,我并不希望你现在回去,大英帝国现在是战时状态,你现在回去管这件事情,他们很可能会将你抓起来。”艳妮关心道。
她与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已经是很好的朋友。同时弗洛伦斯也是她最得力的助手。
没有弗洛伦斯,这所学校不可能办的起来。她只是一个华人女子,可没有魅力去招募那么多的女孩来这里学习。
现在从卫生学校毕业的女孩,已经遍布整个欧洲的诊所,人们渐渐适应了女护理这个职业。
这所卫生学校也渐渐出名,成为了维也纳城内的一张名片。
“艳妮妹妹,当初我离开家乡,远赴克里米亚的时候,家里人都反对,但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这是上帝的旨意。现在我回去,同样如此。在这所学校中,我能够衣食无忧,每天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如果这样一直下去,我岂不是成了一个自私的人。”
艳妮知道弗洛伦斯是一个骄傲的女人,骄傲的女人都非常固执。
她只能同意对方的决定。
这份报道在英国本土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因为战时管制,所有英国本土的报纸都要接受审查才能够出版。
消息被封锁住了。
警察找到了女孩的家人,给了他们一笔钱,让他们不要乱说。这样的小民自然是听政府的。
不过在欧洲大陆上,这条新闻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组织起来自觉地抵制来自英国的商品。
他们称英国人的工厂为血汗工厂、黑心工厂。.
(https://www.xlwxww.cc/961/961961/10917193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