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完整版 > 第53章:皇帝终于想起了他的战神表弟

第53章:皇帝终于想起了他的战神表弟


大明

  顺天

  仁寿宫

  这是新皇宫的三期工程,宣德皇帝朱瞻基特设立给太后张妍的荣养的居所。

  此时,穿着一身黑色狐裘锦袍的张克俭,正坐在下方的椅子上,给自己这位皇姐姐求着恩典。

  “我的皇姐姐哎!那些个文官有下边的冰敬、碳敬,勋贵更是跟着大外甥做海上的生意发了财,就你家弟弟,人嫌狗厌,我全家人都快饿死了。”

  张克俭在太后张妍面前大倒苦水,言而总之,就一个意思,再开互市,把宣府的互市的专营权给他。

  之前,王宇为了坑草原人一波,用得到这位舅舅的猪脑的时候,当然愿意带他一起玩。

  等用不到张克俭了,王宇自然是不带他玩了。

  不过现在张克俭又搭上了新路子,孙若微当上皇后之后,把伺候宣德皇帝朱瞻基不错,不但立她当了皇后,居然还给靖难遗孤平反了。

  与孙若微从小的青梅竹马的靖难遗孤徐滨,甚至还入朝为官,成了一个支持皇后的新派系。

  不得不说,这以剧里人设延伸出的孙若微,是有些手段的,居然能自己搞出一个靖难遗孤派系。

  不过,也有可能是宣德皇帝朱瞻基为了制衡朝臣,才顺水推舟,让这批靖难遗孤中的佼佼者进了大明朝堂,给那群文官提个醒。

  都提莫的别乱来,朕可不止你们一批文臣用。

  也不知道这好圣孙为靖难遗孤平反这事,永乐大帝会怎么想。

  这不就是变相的承认了,永乐帝靖难,就是造反吗?

  会不会等这位好圣孙下去之后,永乐帝想抽他几个大嘴巴子。

  不过想来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不怕的,因为他亲叔叔汉王朱高煦都被他烤了,你说他还怕见老爷子吗?

  今日张克俭这没脑子的人,就是受了徐滨靖难遗孤的蛊惑,这才来建议开放草原互市。

  主要是传统文官一般家里是大地主,也不全靠下边的冰敬、碳敬。

  靖难遗孤这些朝臣想要有自己的财源,在朝中只能靠着孙若微这个皇后支持,所以他们也迫切的想在朝外开辟一条财路,反过来支持他们正治上的靠山。

  重开与草原人的互市,就成了这些靖难遗孤系的朝臣打的好主意。

  现在宣德皇帝朱瞻基那边,自然由皇后孙若微去劝说。

  而张克俭这边,则是徐滨的一步闲棋。

  只要太后张妍愿意站出来说话,宣德皇帝朱瞻基那边,大概率是能通过的。

  这边跟草原互市的事,宫里宫外讨论的热火朝天。

  王宇这位靖国公,大明左都督府的左都督,定国大将军,却躲在在顺天国公府的被窝里,搂着美妾造娃的同时,不忘含饴弄孙,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

  暗中王宇一直用臭皮囊化身闯王,带领着闯军在东南半岛和中南半岛为汉人开疆拓土。

  宣德十一年

  今年,已经是王宇来到大明的第二十个年头了,历经大明三朝,大小五十余战,从无败绩。

  算算岁数,王宇都已经是年近四旬的老汉了。

  性格跳脱的大女儿,嫁给了被贬为东平侯朱勇的嫡子,外孙也有了。

  不得不说成国公朱勇真惨,王宇带来的蝴蝶效应,直接让他家祖传的国公之位被撸了。

  不过和王宇成了儿女亲家,这事倒也算弥补了他。

  至少大明还真有土木堡之变的话,王宇还是会保下这个朱勇小老弟兼亲家公的。

  王宇和胡善祥的嫡长子,更是参加去年科举,然后...

  光荣的没考上

  不愧是王宇的亲儿子,没啥学习的天赋。

  生下来就是靖国公的嫡长子,加上王宇压着他弃武从文,他也没啥学习的动力。

  宣德皇帝朱瞻基这位姨表伯父,为了不让王宇丢脸,还是给他荫袭翰林院侍读一职,俱从七品。

  简单换过来说,就是先当个帮阁老起草文书的秘书偶尔有监督皇室子弟读书的机会,然后慢慢的再给他走养才储望的路子。

  等将来科举,这翰林可以去做监考官,那一年的考中的举子,基本都可以算是他的门生。

  这些人到大明各个地方做官,待他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入阁之事了。

  这就是大明阁老潜规则,必须翰林出身的原因,别说,还真有一定道理。

  有了遍布各地的门生支持,你这阁老的政策才能落实到地方啊!

  所以面对宣德皇帝朱瞻基的示好,王宇也识趣的带着大儿子,主动去宫里一番谢恩,与这位表哥拉拉家常。

  宣德皇帝朱瞻基只是忌惮王宇在军中的威望而已,并不是要除掉这位大明的国之柱石。

  所以王宇近十年不问世事之后,只顾着沉溺于美色,王氏子弟的在军中的发展,反而变得比以前顺畅起来了。

  王氏子弟在大明一众勋贵中,大有成为明军中层的绝对力量的意思,能切开将领和底层士卒的联系。

  没办法,王氏子弟繁荣昌盛,和王宇的努力分不开,王宇的大孙子都出生了,他的一些叔叔、姑姑都还在娘胎里呢。

  感觉系统给的无限精力lv3,以及三十个增寿十年蟠桃的外挂,王宇似乎越用越歪了。

  王宇老实在家里呆着的时候,当然也没忘利用手里的一支隐蔽的侦查力量,暗中了解着大明的消息。

  当然了,由于不敢太明显,王宇这支刺探消息的力量,主要还是分布在大明的顺天,以及应天两京十三省的紧要之地。

  像大同、宣府,几个比较重要的几个城市和边关,军中的王氏子弟的传来的消息,王宇甚至比宣德皇帝知道的还详细。

  比如,真腊国王求援的消息,王宇就比宣德皇帝知道的晚一点点而已。

  近十年的时间,大明不动刀兵,宣德皇帝朱瞻基感受到了,闯军在大明东南的威胁了,所以决定发兵征讨。

  此时,大明五军都督府的中军大都督,光禄大夫,左柱国,英国公张辅已经六十多岁了,宣德皇帝朱瞻基自然不会要求他出征。

  而五军都督府的其他四个都督中,只有左都督王宇和右都督朱勇还算相对年轻一些,前都督和后都督,那都是人生六十耳顺的养老的靖难老将了。

  朱勇真的是人如其名,是个作战勇猛的大将,但有勇无谋,为将可以,为帅的话,就有些勉强了。

  宣德皇帝朱瞻基最终还是想起了,当初那个和他一起在青巴山的生死与共的表弟了。

  之后,宣德皇帝朱瞻基又把王宇召进宫里,来了一同君臣、亲戚、战友的叙旧。

  “陛下放心,末将一定不会让闯贼完全占领真腊,进而威胁到我大明南方的安全。”

  面对宣德皇帝的恩威并施,王宇自然配合的红着眼眶,感激涕零。

  不枉费自己用生姜擦眼啊,这眼泪哗哗的下。

  宣德十一年,初春。

  不要问王宇历史上宣德十年一月,宣德皇帝就得热病没了,现在哪来的宣德十一年,问就是蝴蝶效应。

  王宇都觉得大明盛世,可能会延长一些时间了。

  宣德皇帝朱瞻基令左军大都督王宇为帅,带着兵部操练好的改组大宁卫六万人兵士,南下救援真腊。

  当然了,这不是这次出兵的总兵力,怎么说闯贼也有十万之众,明军也不至于托大。

  依旧是以北制南的策略,从大明北方调一镇人马为主力,然后在从南方抽调各个卫所的兵力。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大明的南方的卫所和北方不一样。

  北方的卫所由于基本都集中在边关,卫所兵额基本都是按超编来,即使有些水分,指挥使也不敢空缺太多兵额,那至少也是一万人一卫。

  南方相对和平一些,卫所只需要面对内部一些叛乱,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一个卫所的士兵人数可能只有1000多人,只有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一个卫所的士兵人数才有可能达到8000多人。

  这还是建立在指挥使不吃空饷的前提下,实际现在王宇按着南方卫所的士兵花名册调兵,调十六万大军,最后才能实到六万能战士兵。

  剩下的那十万人,要么是指挥使为了填补亏空,强押来的百姓,要么干脆就是指挥使的私人农奴。

  明太祖的卫所制,建国初期到还好,养兵全靠自己军屯,国家不出粮草,但后面这些卫所的士兵,全成了卫指挥使的打白工的农奴了。

  所以没有什么完美的制度,只有凑合不下去了,要么从上而下的让利之后,温和变革。

  要么凑合不下去,自下而上的换一批更少的上头人食利。

  当然了,还有一个办法,让大明成为海洋文明体系,吸全世界的血,来减少大明上下人的矛盾,大家还能凑合过。

  现在大明的南方卫所,至少还能做做样子,至少有三成的合格士兵,凑合还能用,王宇也不打算动手变革。

  毕竟能凑合,就不要去改变,这不只是人的惯性,还是国家的惯性。

  大明一旦要动卫所制,那绝不是只涉及到简单的兵制改动。

  卫指挥使这群勋贵的自留地,你说服他们让出来,失去卫所土地士卒,你又如何安抚。

  大明要使用募兵制,那钱粮哪里来。

  所以王宇在应天带着大宁卫六万人,加上南方各卫征召来的六万士兵,以及十万后勤的农奴“大军”踏上了征讨安南闯贼的道路。

  大军在向导的带领下,取道贵州,尽取贵阳城北关粮仓的粮草,并沿途设立粮草堆栈十余座,用于转运粮草。

  另外王宇召集云贵商人,用盐引开中法,给他们结算运到安南边境的粮草。

  盐引这东西,只要拿到扬州,在大明可是暴利,自然有以赚钱为目的商人,会为明军运送粮草到边关,同时也能回收点明军战利品什么的,小小的再赚一笔。

  至于明军的讨伐大军,为什么不取道岭南,额...

  现在岭南那儿还不像后世那么繁华,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不仅没有合适大军通过的路。

  而且十几万大军开过去,连基本的吃饭,都是个大问题,岭南没有明军战略级别的粮仓,这的土地大部分没开发出来呢!

  当然了,虽然贵州有路,但大部分山路崎岖,即使有骡马,粮草也不是那么好运。

  当初大明讨伐安南,从南方运粮的损耗,虽然不至于是汉武帝深入漠北的那种二十得一,但至少也是运五得一损耗啊!

  给安南前线一个平叛士卒运的粮食,匀一匀能救荆襄十个灾民。

  你就说,你是宣德皇帝朱瞻基,这选择,你咋选吧?

  这也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得知神机营的安远侯刘升在安南兵败之后,最终决定放弃安南的原因之一。

  大明江南荆襄两地本身就闹着白莲教,百姓都赈济不过来,还得从江南挤出粮食去给安南大军平叛,宣德皇帝朱瞻基当初放弃安南时,也是左右为难啊!

  不过,王宇现在倒是不为难,反正对面闯王是自己的臭皮囊,左右互搏,点到为止就行了。

  等把两边把真腊人霍霍的差不多了,闯军找个时机退回安南去,给宣德皇帝上表认个错,称个臣,叫声爸爸,给大明皇帝一个面子就行了。

  毕竟真腊国王都婆罗都没朝贡过宣德皇帝朱瞻基,谁在乎他啊?

  宣德皇帝朱瞻基真正在乎的是,放任闯军占领真腊的话,大明南方会被其威胁。

  于是闯军和明军打起了点到为止的默契战,明军进了安南之后,向西进军真腊北部,闯军“节节败退”,帮真腊国王都婆罗,收服北方一个又一个的木头寨子的“城池”。

  宣德十一年,五月。

  明军战力之强,让关注着战局的东南土着势力沉默,区区三个月,真腊北方光复。

  真腊国王都婆罗克复北方通王城,令真腊人箪食壶浆,以迎大明王师。

  只是嘛!

  都婆罗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被拆的七零八碎通王城皇宫。

  往日的皇宫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各种零碎不值钱的玩意儿丢了一地。

  明军告诉真腊国王都婆罗,这是气急败坏,不甘失败,最后逃跑的闯军抢了皇宫,这倒是也说得过去。

  但你明军告诉我,闯军狼狈东逃,抢点小玩意就算了,他抢我皇宫的辣么大根的柱子,是嫌跑得太快吗?


  (https://www.xlwxww.cc/964/964426/1033636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xlwx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lwxww.cc